觀看之方
When Gazes Meet Geometry

觀看是一種關係,凝視是無聲的對話
To watch is to relate; to gaze is to speak without words.
江方瑜

What does the silver screen screen?
當代觀看經驗愈趨扁平,螢幕取代了場所,視覺被壓縮為一層光滑的界面,感知與身體逐漸被排除於外。
我從馬列維奇《黑色方塊》出發,以「面」作為實驗手法,思考當代二維介面作為觀看的隱喻與起點,進而展開一系列空間實驗,重新召回人與面、身體與觀看之間的關係,試圖讓觀看回歸主動的經驗。

YEAR

113

typology

Advisor

方俊凱

Team

李家妤 虎冠杰 林宥全 蔡昀臻 林倍辰

Keywords

扁平化 觀看 感知 身體性

觀看是一種關係,凝視是無聲的對話。

設計發想來自於馬列維奇在 20 世紀初的創作《黑色方塊》,這幅畫將觀看對象從立體、複雜、厚重的體積中抽離,以極度純粹、去除厚度、物質性的形式讓我們感受到觀看的停滯,這種停滯的瞬間引發了自我的遐想、期待抑或質疑。

 

《黑色方塊》在科技發達的今日,似乎有了另一種當代性的對應,另一種我們頻繁注視著的黑色方塊——螢幕,這個黑色方塊本質上是一個封閉而平滑的面,他可以顯露資訊、色彩、符號,讓我們極易抽離現實進入到其中的世界。當眼花撩亂的事物紛飛在這個方框中,我們對於當下與當地的感知力與意識逐漸減弱。他帶給我們另一種抽離,讓我思考,究竟是方框中的世界具有厚度,還是我們真實存在的世界 ?

What does the silver screen screen?
當代的觀看經驗逐漸被螢幕(資訊輸出輸入的介面)主導 , 呈現出兩種扁平化傾向:

 

一、是將立體資訊轉為可快速辨識的圖像與文字,降低其物質感以確立閱讀的平滑性,達到易於捕捉的視覺效果;

 

二、是其視覺表現的淺層意涵,反映出深層的系統邏輯——以去除紋理、減少層級性確保資訊接收的快速、及時、一目了然。觀看被包裝成一場無摩擦的流動,速食、簡單而令人沉迷。這種被精心打造的舒適與順暢,使感知經驗上癮般地重複自身,使每一次凝視,漸漸變得同質而被動。因此我認為在這種被優化過度的當代觀看條件中 , 身體的主動性與原始的感知能力應重新被召回到觀看行為中。

 

 

我透過在真實場域中進行一系列與「面」相關的設計介入與研究,試圖重新理解人與面 / 人與空間 / 人與人的觀看間距與關係。觀看常發生於被框構的平面之中,而我們往往也只關注於被框構的事物,在這些實驗中,我試驗「面」如何承載資訊、反射資訊以及如何限制感知或召喚行為進而引發感知。這些空間操作包含平面圖像 (plane)與視覺(visual)、具物質性的表面 (surface) 與身體(physical),以及螢幕 (screen) 與心理(mental)的交互關係,三者在觀看行為中交織,構成一種更具厚度的觀看關係。

基地選定位於台中市的國立臺灣美術館——一個擁有既定展示邏輯與觀看行為的典型空間。設計從既有的中央空橋出發,向南延伸,最終橫跨馬路與對面的忠信市場產生對話。

中央空橋是國美館中貫穿南北的線性空間,觀者在其中行走,俯瞰內部展場,經歷一段從上而下、由外而內的觀看過程。

而忠信市場為日常且充滿視覺與感官雜訊的空間,提供了與美術館截然不同的觀看條件,兩者之間形成一條連續的觀看光譜,使觀看從固定的姿態與位置,轉化為持續變動、與環境互動的行為。

設計從中央空橋的南端接續,象徵性地將一個「面」從美術館內部擠壓推出形成一個約 100 公尺,可以穿越、行走的六面體,試圖在畫面與空間之間拉出一條裂縫。在美術館中,行走通常服膺於展品的安排,而這次的介入試圖反轉這種關係——透過行走引導觀看。資訊不再以即時、平面的方式展現,而是需經由身體的移動逐步觸發,使觀看重新生成出具有感知厚度的經驗。

我將六面體結構傾斜,並在左右兩側形成一面封閉一面開放的對比關係。一側封閉,限制視野;一側開放,延伸視線,封閉側的內側將成為另一側的背景。人在行進過程中,會逐漸感受到天花與地面之間逐漸壓縮,身體性被喚起,重新感知空間的張力與自身的位置。開放側並置一條與主體斜率相同的走道,與本體互為映照,提供另一種觀看與行走的選擇,使觀看行為不再被動,而成為主動參與的結果。

 

在此架構下,我再置入數面錯落、不等距的垂直牆體,這些牆不僅作為結構支撐,也作為觀看與行動的節點。它們打斷線性路徑,引導或阻擋身體的前進方向,使人必須轉向、停留、側身,甚至繞行。

 

觀看被打碎重組,透過身體的移動、碰觸與繞行,逐步展開,這些牆體也成為觀看的裝置,重新定義我們與他者、與空間、與自身感知的關係。

在六面體的起點,我以一個懸掛的面阻隔透視的消點,讓人產生被阻斷的停滯感,作為預示的前奏。

 

往前行走,是一個正交並相互重疊的牆體空間,不同材質牆面相互干擾與滲透,使面與面之間產生層次與過濾的效果,後方的景象經由前方牆體的縫隙與質地被重新呈現。行走於其中的人也不再只是觀看者,而成為移動的介面,身影與視線在空間中交錯、疊合。中段置入了電梯與圓形旋轉門裝置,身體行動的方向、動作與觀看相互連結,不同進入空間的方式會引發新一輪的空間體驗。在路徑的末端置入了一系列斜向牆體,與前段垂直正交的空間語彙對比,斜牆打破了空間的秩序感,並重新劃分出若干具有模糊邊界的畸零空間,能夠容納片刻的停留、凝視或錯身的身體動作。較為私密的尺度與封閉感,使人在經歷一段公開的流動後,進入一種暫時抽離的觀看狀態,在此,觀看不再是持續的前進,而是一種遲疑與收束的片段,像是將視線折疊進身體裡,讓觀看重新回到個體與感知自身的交界。

當代的視覺經驗,往往被壓縮為一層極薄的面——光滑、封閉、無縫,資訊如圖層般快速滑過,不留痕跡。我們習慣了這樣的觀看,一種舒適卻被動的觀看形式,逐漸麻痺感知與身體的觀看方式。

 

我的設計則嘗試從這樣的「面」出發,打開它、使其產生厚度。這個面不用來顯示內容,而是需要被穿越、碰觸、質疑的空間界面。透過傾斜、遮蔽、錯位與切斷等操作,讓觀看成為一場需要身體介入、空間移動與感知轉換的經驗。觀看不再只是看到什麼,而是透過行走與接觸,參與並生成對空間與世界的理解,作為對當代觀看扁平化現象的回應與挑戰。

情境透視圖

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