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城市
Domestic City, Urban Home

住商綜合大樓 – 被忽視的建築類型
Learning from Composite Buildings
符亦齊

我提出一種面對未來都市發展的新想像,重新檢視住商綜合大樓的可能性。研究將探討這類建築如何潛在地調和商業與居住的空間機能,並以更貼近台北都市脈絡的方式來因應未來發展。集合住宅作為一種可調整、具地區敏感度的類型學,有潛力填補高端新建案與老舊社區之間的落差。透過空間組成的現代化,集合住宅可以成為承先啟後的關鍵節點,在尊重歷史的同時也回應都市成長的需求,建構出一套更具整合性的發展框架。

YEAR

113

typology

Advisor

黃聖鈞

Team

張智皓 邱日新 周羽彤 許家瑜 王宥升 廖晨皓 沈靖 陳希曼

Keywords

住商綜合大樓 框架 垂直連結 公共共享

綜合住商大樓是台北是最具特色的元素之一,密集的多層建築與外牆上琳瑯滿目的各式招牌是台北都市景觀的指標。這些霓虹燈與廣告牌展示了建築用途的多樣性與靈活性,也顯示了在對於都市空間量的需求除了摩天大樓與高層住宅之外的另一種可能。綜合住商大樓的出現,是台北獨特都市化過程下的產物——這是一種由人口激增與資本主義需求推動的拼貼式發展模式,快速佔據閒置土地並現代化住房體系,使沿著像是忠孝東路這樣的主要幹道出現了以商業為主軸的建築發展。這些密集混合使用的建築,針對城市特殊條件量身打造,成為台北有別於西方都市想像的重要識別。

設計提案選擇在臨忠孝東路五段的街廓進行改建,保留了基地上現存的兩棟十二層住商綜合大樓與加油站,在舊有的結構基礎上置入公共空間,為老舊且封閉的空間置入新的活力。基地位於台北市精華地段,緊鄰商業發展密集的信義計畫區,面臨強烈的開發壓力;同時背後則為由步登公寓組成的住宅區。基地作為商業區與住宅區之間的屏障與緩衝,劃分了公共與私密的城市尺度。設計希望將忠孝東路線性商業帶與信義計畫區的商業活力引入基地,透過住商綜合建築模糊商業、都市、公共與私領域的界線,創造多元且融合的都市空間。

我的設計策略包括延續忠孝東路街面的連續性,提升街面高度至新增的高度限制,並在基地中間設置一條線性公共帶。借鑑住商綜合大樓的概念,設計垂直動線作為街道的延伸,避免傳統店替服務核造成的空間斷裂,透過連續的公共廊道、廣場與手扶梯串連動線,引導人流進入線性公共帶。概念中融合亞洲獨特的「騎樓」元素,在內部公共帶的立面上創造更多延續性。基地內設置非正式表演空間、圖書資訊站及市民廣場等公共設施,吸引民眾進入並成為公共與私人空間之間的中介。

公共空間規劃則參考台北市「Urban Common」理念,除了提供基本公共機能外,更作為社會性基礎設施

為減少對舊有結構的破壞,新置入的空間採用鋼構結構,不僅有效支撐建築,也保留空間的通透性,提升整體質感與使用體驗,使舊建築與新設計達成和諧共生。

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