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保是一座因錫礦開採而繁榮起來的城市。為了將各地的物產出口至港口,鐵路得以發展,而作為錫礦主要產地的怡保也因此建起了火車站,最終成為連接南北的重要樞紐之一。這樣的怡保自 1870 年代起成為英國的殖民地,直到 1957 年馬來西亞獨立為止,在長達數十年的統治期間,產業與建築都受到了深刻的影響。
YEAR
113
typology
社會議題
Advisor
林宛蓁
Site
馬來西亞怡保市怡保車站 Ipoh station 4°35’50″N 101°04’23″E
Team
黃昕柔 謝瑋庭 阮家佳 張盈甄 吳宣儀 劉岱恩 陳柏翰
Keywords
殖民時代建築 多民族社會 學習 景觀
城市的發展早期是沿著金打河而興盛,但自從 1917 年火車站建成後,英國人為了便於管理,開始以車站前為中心,規劃出整齊有序的城市格局,並將重要機構集中設置在車站周圍,其他區域則按照不同民族劃分,從學校到職場,各自的生活圈從幼年時期便完全分離,導致不同族群之間幾乎沒有交流。即使如今已過百年,族群之間的互動仍十分稀少。怡保火車站是由英國建築師設計的殖民時期建築,可見西方與伊斯蘭、印度文化的融合。過去的一樓是車站與飯店入口,二樓是飯店空間,曾經人來人往、十分熱鬧。但隨著工業衰退與汽車普及,現在僅剩車站部分仍在運作,其餘區域已荒廢。車站前方有一座寬廣的廣場。然而,在馬來西亞,「景觀」這概念並不普及,因此這座廣場沒有遮蔭,空間過於龐大且不易使用。從主要道路到車站之間約有 100 公尺的距離,這落差反而讓人難以接近車站本體。與此相對的是,車站後方則長滿了野生植物,幾乎未經修整。前後兩側的景觀形成了極端對比:一方是過度人工、難以親近的開放空間,另一方則是缺乏規劃、任其荒廢的自然景觀。而不論是哪一種,人們都不會主動走入其中。要讓人們真正踏入、使用這些空間,就必須有規劃的介入。
學習是一種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自然進行的普遍行為。即使像我們因民族而居住區域完全分離的社會中,一到早上,每個學生人仍會走向學校,在相似的時間裡進入學習的空間。這樣的行動本身,就已超越了文化、語言與宗教的差異,展現出一種共同性。學習不僅僅是獲得知識,它更是一個讓來自不同背景的人們,朝向同一主題思考、理解彼此的過程。若缺乏對話與互動,不同民族與文化之間會開始產生冷漠與誤解。當人們一同思考、一同發現,甚至共享迷惘與困惑時,「我」與「你」之間的界線,便會自然地轉化為「我們」。因此我希望能讓曾經造成人們分離的「怡保車站」這個場所,重新成為學習的容器,讓人們再次聚集、自由共享知識與觀點。希望透過「學習」,讓人與人之間自然地相遇、交談、理解,共同朝向一個更具包容與連結的怡保未來。
在設計上,首先設置了一條連接車站前後的長廊,以及從車站前方延伸至車站內部的長廊。其中,連接車站前後的長廊使用類似既有建築的語彙,呈現出人工性、效率導向、超越人體尺度的語言;而從車站前延伸至站內的長廊,則以引導人流與自然融合的輕盈語彙設計而成。在這兩種對比鮮明的棚架之間,創造出一個人們容易聚集、行走舒適,並可依照個人需求自由使用的都市廣場空間。至於新增圖書館功能的既有建築,原本的一樓空間作為車站與圖書館的入口,而原先位於二樓的飯店空間則重新規劃為圖書館閱覽區。同時,在樓板處創造多處挑高空間,使原本屬於車站與圖書館的兩種不同機能得以互相串連,並透過新設空間的介入,匯聚這兩類不同使用者,讓他們在此交流與共享。
哈囉